消费类MCU逐渐走向低迷?看专家如何解读MCU现状! 2022-06-09

 MCU的作用非常丰富,这就促使MCU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应用。对于MCU,很多朋友都比较熟悉。为继续增进大家对MCU的认识,本文将对消费类MCU的现状进行详细梳理。如果你对MCU或是本文内容具有兴趣,不妨和小编一起继续往下阅读哦。

 

MCU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(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)或者单片机,是把中央处理器(Central Process Unit;CPU)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,并将内存(memory)、计数器(Timer)、USB、A/D转换、UART、PLC、DMA等周边接口,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,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,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。诸如手机、PC外围、遥控器,至汽车电子、工业上的步进马达、机器手臂的控制等,都可见到MCU的身影。

在2021年全球MCU市场销售中,汽车MCU消费占比为39%,而另外46%来自通用嵌入式应用MCU(包括智能手机、计算机和外围设备、工业用途、消费产品等),占比同样不可忽视,其余15%占比则来自智能卡及其他用途。代表厂商有ST、NXP、Microchip等。

而在中国MCU产品领域里,消费类MCU同样占有较大的体量,据IC Insights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MCU产品应用领域主要有5大类,其中消费电子占比最高,为26%,其余分类有计算机与网络(占比19%)、汽车电子(占比15%)、IC卡(占比15%)、工业控制(占比10%)。中国台湾消费类MCU代表厂商主要有合泰、新唐等,中国大陆消费类MCU厂商主要有中颖电子、中微半导体、芯圣、灵动微电子、晟矽等。

与国际上的MCU厂商相比,中国MCU厂商在中高端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而言较弱,市场份额主要由ST、NXP、Microchip等国外厂商占据,在中低端MCU领域(主要是消费类MCU),国内厂商近年来的pin-to-pin做的较好,但在消费电子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,国内MCU厂商的涨价情况越来越少,我们梳理了过去消费类MCU的变化趋势:

2020年10月份,缺芯潮爆发,国外MCU厂商开始频繁发布涨价函,国内消费类MCU厂商紧随其后,也陆续发布涨价消息。

随后,MCU进入全面紧缺状态,市场备货恐慌情绪加重,各IC经销商开始囤货,消费类MCU市场价格不断放大。

2021年7/8月份,随着上游的供应缓解和下游的消费电子市场出现疲软,消费类MCU需求明显减弱,市场价格也开始呈下降趋势。

2021年12月份,如ST等国外厂商再发布涨价信息,加剧市场恐慌情绪,部分进口MCU(通用型号和高端型号)价格开始出现反弹,但反弹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,又处于降价状态。

4月26日,DIGITIMES报道,业内人士透露,中国大陆的IC经销商正在降低消费类MCU的价格,以减少过剩的库存。

结合过去的情绪的变化来看,消费类MCU主要经历了两个拐点,第一个拐点是2020年10月份,缺芯潮爆发以来,许多芯片处于紧缺状态,MCU更是一度成为2021年市场上最紧缺的芯片品类,原厂涨价函满天飞,现货市场价格夸张,包括消费类MCU在内的MCU价格也顺理成章涨到了天上。

第二个拐点是去年七八月份左右,包括消费类MCU在内的部分MCU供给开始出现缓解,消费电子市场也开始疲软,韩立所说的降价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“市场上经销商都在降价清库存,合泰此前发言中的价格调整,或许也是针对这块,因为他们的市场被抢占了很多。”韩立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一直做在合泰的替代,“之前合泰的部分MCU交期很长,所以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消费类MCU厂商很多机会,随着在消费MCU的领域不断深耕,一些以前导入不了的客户,现在有很多都开始用我们的MCU了。”

 

而许多大型国产MCU厂商也开始改变打法,纷纷布局新的领域,如大陆中颖电子、台系厂商合泰等宣称将把未来生产重点放在汽车MCU领域。总的来说,无论是在消费电子领域继续深耕,还是向汽车领域转移公司战略重点,国产MCU厂商开始另辟蹊径,根据经营策略找到了新的挑战,这对他们而言,或许是一波新的机会。


勘误纠正/技术交流/采购需求/批量供应(Correction/Technical/Perchase/Wholesale)(共0条评论)
  • 暂无评论
E-mail:
AA:
Contents:
  Code: captcha